更新時間:2024-04-08
在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水塘鎮格凸村,重慶蒼野溶洞設計分析:海撥 1800 米處有一個原始洞穴,里面是一個自然村落,19戶苗族同胞近百人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個洞深 215 米,寬 115 米,高 50 米,如同一個巨大的足球場。據洞里居民說,他們的祖先當年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到洞中,之后便在此定居,他們的穴居生活已有150多年的歷史。
據水塘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介紹:這里是中國最后一個洞穴村,也是亞洲最后的穴居部落。 67歲的王大爺說:“我們這里有上中下三個洞,上洞不能住人,只能住中洞和下洞,當年土匪把中洞包圍,洗劫了財物,我們便搬到下洞,那里條件不太好,但容易逃跑,解放后,才又搬回中洞來的。” 王大爺介紹:因為語言的原因,洞里的人們以前很少與外界接觸,他們在洞周圍的山石間種植農作物,貧瘠的土地只能出產玉米、土豆、南瓜等品種,他們還養雞、豬和牛。過去婦女們還自己紡織土布,自己做衣服。 2014年,我偶然來到這里時,看見很多家庭仍然過著貧窮的生活,家里除了電視機,幾乎沒有別的值錢家當。洞內的房子多數竹籬笆編織而成,沒有屋頂,少數由木板建造。男打工女遠嫁,是這里的常態,平時洞里都是老人婦孺。
他們始終保持著古老的生活方式。 當地政府為了讓他們脫貧致富,專門在山洞下給他們修建了新村,可是搬出山洞的人家卻不多,不少新房成了雜物間,甚至用來堆放玉米桿。 過去洞穴里有一個小學,如今早已搬走,教室里當年的黑板還保留著,2006年貴州電網公司捐建的操場紀念碑靜靜地立在操場邊仿佛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簡陋的籃球架令我感嘆噓噓!據說這些年來,洞中走出了幾名大學生,他們在城市工作安了家,過上了讓祖輩們羨慕的生活,洞里人認識到通過教育才能子女真正走出大山。但是,現在孩子們上學卻要走很遠的山路。 格凸河旅游業的發展,給洞里的人們帶來了新的機遇,這里開始有了現代化的設施,他們開設了小賣部、燒烤攤、客棧,也因地制宜開發了旅游小商品,但是到這里的游客并不多。據說也有人想到這里來投資,通過門票收入來改變貧困的面貌,可是若干年過去了。重慶蒼野溶洞設計分析:洞里的人們依然還繼續蹣跚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